在浩瀚無垠、廣闊得讓人根本無法想像的宇宙空間裡頭,星際航行這種聽起來就特別高端、特別神秘的行動確實是需要一種超級厲害—真的超級厲害的定位方法的!而,也就是咱們平時可能聽說過的星系定位系統—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起來就特有科技感?它,就是專門用來解決在星系這麼大的範圍內,各個星球、宇宙飛船啊到底在哪、要往哪去的那種讓人腦袋疼的定位難題的!這個系統,可以說是星際航行里頭的“眼睛”—這個比喻怎麼樣,是不是還挺形象的?沒有它的話,飛船在宇宙裡飛就跟迷路的小孩在黑漆漆的森林裡亂闖一樣,那可太危險、太嚇人了!
那麼,這個所謂的到底是個啥東西?說白了—真的就是說白了,它其實就跟咱們地球上用的GPS差不多,但是—這但是後面可是重點!它的範圍要大上好多好多倍,複雜程度也高得不是一點點!它主要是通過一些在宇宙中位置固定不變、而且亮度啊什麼的都特別穩定的天體,比如說那種旋轉得特別有規律的脈衝星、還有一些亮度會周期性變化的造父變星啊之類的,把它們當成是宇宙裡的“路標”—這個“路標”的說法是不是就好理解多了?然後,通過測量飛船啊或者其他天體跟這些“路標”之間的距離、相對位置啊什麼的,來計算出自己當前準確的位置信息。但是,宇宙這麼大,這麼空曠,光靠一兩個“路標”肯定是不行的—那絕對不行!所以一般都會用上好多好多這樣的天體,才能讓定位結果準確一點,再準確一點。
要讓正常工作,並且工作得好,有幾個關鍵的東西是絕對不能少的,少了一個都不行!
1.穩定可靠的“信標源” :就像剛剛說的,脈衝星還有造父變星這些天體是首選。因為它們的特性非常穩定,幾乎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這樣才能當一個合格的“路標”。比如說脈衝星,它旋轉的時候會發出有規律的電磁脈衝,就跟燈塔一樣…哦不對,比燈塔有規律多了!飛船上的設備接收到這些脈衝信號,就能知道自己大概在哪個方向了。但要是這些“信標源”本身不穩定,那定位肯定就不准了,那飛船不就麻煩大了?
2.高精度的測量儀器:這個也很好理解啊—你想,宇宙那麼大,距離都得用光年來算,稍微一點點測量誤差,放到宇宙尺度上可能就差出去好多好多公里,甚至好多好多光年了!所以,像高精度的射電望遠鏡、光譜分析儀啊這些設備,是飛船或者地面觀測站必須要有的。這些儀器能非常精確地測量到“信標源”的信號特徵,是進行定位計算的基礎。沒有好的儀器,測出的數據亂七八糟的,那後面的計算也就無從談起了,對
3.強大的運算處理能力:收集到了一大堆數據之後,總不能人工去算?那得到猴年馬月才能算出來!而且宇宙裡的情況那麼複雜,什麼時空彎曲啊—這個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在宇宙大尺度下影響還挺大的!星系際介質的干擾啊之類的因素,都得在計算的時候考慮進去。所以就需要超級厲害的計算機,用複雜的算法來處理這些數據,才能夠得出比較準確的位置信息。就像咱們平時算個數學題可能用筆就行,但這種宇宙級別的計算,沒超級計算機那可真不行!
用的時候,有一些小技巧,學會了能讓定位效果更好一點,雖然可能只是一點點,但在宇宙航行里,一點點也很重要
1.多信標聯合定位:這個剛才也提到了一下,就是不要只依賴一個“路標”,多用幾個不同方向、不同距離的“信標源”一起來定位。這樣,就像我們在地球上迷路了,問問好幾個人,得到的信息綜合一下,就更容易找到正確的路了。通過多個“信標源”的數據交叉對比、計算,就能減少定位時候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讓位置偏差小一點點。畢竟多一個參考,心裡也能更踏實一點,對
2.定期更新數據庫:宇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些用來當“信標源”的天體,雖然穩定,但時間久了,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上百萬年過去了,它們的位置、特性啊可能也會有一丟丟的變化—當然不會很快,但一點點變化積累起來也可能影響定位。所以,要時不時地對這些“信標源”的資料進行更新,確保計算的時候用的是最新的數據。不然用的還是幾百年前的數據,那算出來的位置肯定就不對了,那不就麻煩了?
3.關注信號延遲問題:用光或者電磁波來傳遞信號,在宇宙這麼大的範圍裡,速度再快也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可能會很長很長!比如一個信號從某個“信標源”傳過來,可能需要幾百年、幾千年才能到飛船上。所以在計算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個信號延遲的問題,要把這個時間因素扣除掉,不然算出來的位置就不是當前的位置了,而是過去的位置,那就完全沒用了!這個點可得非常非常注意才行!
下面,就來回答一些可能大家會問到的問題,希望能幫大家弄明白更多!
問: 在定位的時候,會不會受到黑洞的影響?黑洞那麼可怕,引力那麼強!
答:這個問題問得好!黑洞的引力確實非常非常強,強到連光都跑不出去!它會周圍的時空結構發生非常大、非常明顯的彎曲—就像是把一個平的橡皮膜中央放了一個很重很重的東西,膜就陷下去了一樣!當“信標源”發出的信號經過黑洞附近的時候,信號的傳播路徑會因為時空扭曲變彎,到達飛船的時間也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在的設計和計算中,是必須要考慮到黑洞這種大質量天體造成的引力透鏡效應的—這個學名聽起來挺嚇人,但簡單說就是引力把光線“掰彎”了。不然的話,定位結果就會受很大影響,可能會偏得很遠很遠!
問:如果兩個“信標源”離得特別近,會不會讓定位產生混淆,分不清哪個是哪個
答:嗯…這個問題,其實在選擇“信標源”的時候就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負責設計這個系統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是很有經驗的!他們會挑選那些在天空中的位置分佈比較均勻,而且彼此之間特徵差異比較明顯的天體。比如說,如果兩個脈衝星,它們旋轉的周期不一樣,發出的脈衝信號的頻率、強度啊什麼的也就不一樣,飛船上的儀器就能根據這些不同的特徵把它們區分開了。但如果真的遇到那種特徵特別相似、位置又近的情況,那就可能需要結合更多其他的“信標源”的數據一起來分析,才能減少搞混的可能性。所以,挑選“信標源”的時候可科學了,不是隨便找幾個就行的!
我個人覺得啊—真的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對於未來人類走出地球,去探索更遙遠、更神秘的宇宙,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它就像是給星際航行的船隻裝上了一個精準的“導航儀”—不過是超級無敵加強版的導航儀!有了它,我們才能在浩瀚的宇宙中不至於迷失方向,才能更有信心地去尋找新的星球,去了解更多關於宇宙的秘密。雖然現在可能還處在研究和設想的階段,還有很多很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真的好多難題!但我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總有一天,這種定位系統肯定會成為現實,到時候,星際旅行可能就不是那麼遙遠的夢想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