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熱成像技術在社交距離監測這件事上的應用,其實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用了對?我記得好像是從那陣子疫情開始之後,這個東西就慢慢火起來了!它到底是個啥東西?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能夠通過檢測物體發出的熱量,然後把這些熱量轉化成圖像的技術,就跟咱們玩手機照相一樣,不過它照的不是樣子,而是溫度產生的那種影像;而且通過分析這種影像裡面人影兒的分佈情況,就能夠判斷出來這些人相互之間離得近不近,有沒有保持住安全的距離
這種技術最早,其實是用在軍事領域的作戰、探測之類的,後來,不知咋回事就慢慢轉業轉到安保、現在又到了公共衛生這方面來了,也是挺神奇的一個跨界!
日常具體使用的時候,要做的準備工作還不少呢:
1. 要先選一款合適自己用的熱成像儀器,不是說隨便拿一個就行的!你想,如果一個很大很大的火車站站廳裡,用一個像素很低很低、看不清楚的小機器,那肯定不行的所以得根據自己要監測多大的一片地方,大概會有多少人,還有自己荷包裡有多少錢這些實際情況去挑一選,市面上不是有那種手持的、有放在固定位置像攝像頭一樣的,還有甚至可以開著車到處跑著測的那種車載式的
2. 把設備安裝佈置到位也特別特別關鍵,就像咱們掛結婚照一樣,得掛在正中間、高度正好看著才舒服對?這個也一樣,高度一般來說安裝在離地面個三四米,差不多一層半樓那麼高剛剛好,這樣看到的視野最寬廣,能夠覆蓋到盡量多來回走的人;角度也要調調正,不能歪歪扭扭對著一個犄角旮旯,要正對著大家經常走動、人員比較密集的主要的通道或者活動的區域才行!
3. 然後就是把機器連上網,最好是那種比較穩定、速度也快一點的網線連著,別用無線的湊活,無線有時候信號不好就掉鍊子了接入電腦或者專門的服務器系統上面,這樣才能把拍到的影像和數據分析出來,告訴咱們哪些人離得近了!
實際使用過程中有幾個很實在的技巧告訴你,能少走好多冤枉路哦:
一定得提前在系統裡面設置好到底多少米算是安全距離,咱們國家好像多說的是一米或者一米以上?有些地方管理嚴格點的可能會要求一米五甚至兩米!這個數字一定要輸對,輸錯了警報就亂響或者不響了,起不到警示作用
要定期、時不時地去看看這個圖像清不清晰,畫面對沒對準,會不會因為外面刮風把攝像頭吹歪了,或者鏡頭上面落滿了灰塵、蚊蟲屎之類擋住看不清楚了,就像咱們戴的眼鏡髒了得擦擦一樣,這個也得經常擦一擦、調一調!
如果監測的地方光線變化特別特別大,比如白天大太陽曬著和晚上烏漆嘛黑的,有些便宜一點點的設備就可能反應不過來,畫面變得模模糊糊的。這時候要么換個好點的、抗光能力強的設備,要么加裝個普通的可見光攝像頭輔助著一起看,就舒服多
大家經常會問一些問題,我挑兩個最常見的說說哈:
問:這個熱成像監測社交距離,它準不准確?會不會經常搞錯,冤枉好人
答:基本上來說還是挺靠譜的,大部分情況下都能看準。有研究數據亂七八糟的顯示,在十多米到二十米遠的距離以內,大部分合格的設備測量兩個人之間距離的誤差一般不會超過零點二到零點三米那麼點兒,就是二十到三十厘米,跟一根筷子長度差不多,一般情況應用場景下是完全足夠用的。但是,如果人特別特別多、擠在一起密密麻麻的一團,大家都疊在一塊兒了,這時候就可能會識別不太準,分不清楚誰是誰、誰跟誰挨著了,會算是一個Bug
問:用久了之後,這些熱成像設備會不會特別費電,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負擔
答:這個你還真不用太擔心。普通家用的小個頭的熱成像攝像頭,就像家里普通監控那麼大的,它的功率一般來說都很小很小,大多在幾瓦到十幾瓦之間晃悠,跟咱們家裡一個不太亮的小夜燈耗電差不多多少;就算大點的、那種功能多一點的專業設備,一般也不會超過五十瓦,就是一個小電風扇的耗電水平。一天二十四小時開著嗷嗷幹活,電費其實也是幾塊錢、幾十塊錢裡面打轉,花不了你多少錢的!費電這個事,真不算個啥大問題
我個人覺得,這個熱成像技術用來輔助監測社交距離,效果還是挺不錯的、挺實用的。它能在咱們肉眼盯著看不過來、數不清人數的時候,幫咱們提高管事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的工作效率,用這種科學點的辦法管理就是省事!不過,它也不是萬能的神仙,不能完全指望它一個頂一大家子用了!還是得配合著現場有工作人員時不時巡邏看著點,並且多宣傳宣傳,讓大家自己心裡都明白要互相離遠一點才行.。
發佈留言